“文艺”是毒药 也是营垒 为喜剧电影带来了更多可能性

2021-04-16 12:39:02 来源:北京青年报 作者:袁丹璐 责任编辑:王一 字号:T|T

  喜剧、全明星阵容、百姓故事、人对自身名誉的诉求,这些元素交融在电影《第十一回》中,听上去充满了冲击票房新高的潜力。然而它被贴上了“文艺”的标签,一个在院线电影中几乎最忌讳的词语。但是现在,“文艺”正在变成电影的营垒,让其免遭短视频滚滚浪潮的碾压。

  《第十一回》的故事并不复杂,主角马福礼30年前撞死了当时的妻子和情夫,市话剧团导演胡昆汀打算拿来改编成话剧,旧事重提让马福礼的生活再起波澜,他除了得阻止剧目上演,还要想办法解决继女未婚先孕的问题。生活的快车如同当年的拖拉机又将他的命运碾压。

  电影没有止于对故事的表达,过度饱和的颜色,戏剧舞台和经典台词的出现,以及男主角在一堆电视机前的自我诉说,都让这个接地气的故事又显得不属于我们生活的世界。这或许就是文艺标签的由来,当商业的通俗话语无法解释这些强烈、荒诞、诡异的表达时,当大部分观众并不了解“表现主义”“超现实主义”而无法在商业片宣传中使用这些抽象概念时,“文艺”便成了唯一可供传播的词汇。

  可惜文艺标签几乎就是票房毒药的代名词。《第十一回》2019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时收获了不少好评,还与《流浪地球》一起入围天坛奖并拿下了最佳编剧奖,可以说是一部高口碑的喜剧电影。但这也没能改变文艺标签对票房的影响。再加上2020年院线停摆和后来的防疫措施,电影公映日期一直未定,错过了最佳的宣传档口。虽然今年的清明节档期总票房再创纪录,但一部略显荒诞的喜剧片终归不那么适合这个节日的气氛。

  但是,回避文艺标签就行得通了吗?为了票房给文艺电影贴上商业标签的例子也是有的,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,观众花钱去看了电影,结果跟宣传中说的完全不一样,十几分钟之后便呼呼大睡,走出影厅只能是苦涩一笑又上当了。一部电影连对观众起码的真诚都没有,这影响的不仅仅是某部影片本身,对整个类型都是伤害。

  而这次,“文艺”给喜剧电影带来了更多可能性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