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级英雄电影《小丑》:被生活踩在脚下时 能笑出来就是胜利

2019-11-22 08:16:36 来源:北京青年报 作者:天柜 责任编辑:容与 字号:T|T

痛感消失,喜剧诞生

  尼采说,笑是对存在性孤寂的反应。弗洛伊德说,笑是紧张跟通灵能量的释放。

  现代对脑科学的研究认为,人类的“笑”是一种高级智能,是对不协调的信息的适应能力。神经医学研究发现,笑在大脑中的信号是由哭转化出来的,是一种信号延续,婴儿在出生时就会哭泣,却在之后的三四个月内才学会笑。

  “笑”是双声道的,一个外一个里,外部负责“表达”,内部负责“修复”。对外,笑是为了传达“我很开心”的信息;对内,笑是用来掩饰真实的(负面)情绪,例如,片中亚瑟被同事怼时的假笑。应该说,无论是真笑所表达的,还是假笑所掩饰的,“笑”都直接暴露了人的思维与潜意识。片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亚瑟人格、精神状态的恶化,他的笑也在不断变化。

  在公车上被污蔑的委屈,在地铁上看到醉汉调戏妇女的无奈,第一次上台的紧张,被“有钱爸爸”拒绝的窘迫……起初的阶段里,亚瑟的笑是一种自我保护,他的笑是不可控的应激反应。

  转变发生在亚瑟发现所谓的父亲原来是精神分裂的母亲的臆想,而所谓的母亲是领养他的人,并放任自己的男友虐待他,这样一个女人却要求他“永远要笑”……

  在杀了数人后,亚瑟的人格发生质变,他的笑变得可控起来。在电视台被偶像不断打击时,他的笑是轻蔑的,但最后这个“笑面人”停止笑的那一刻,他的脸,露出杀意。

  亚瑟亲手杀死母亲的时候,对挣扎着的母亲说:“我曾以为我的生活是一部悲剧,而现在我明白它是场彻底的喜剧。”从悲剧到喜剧,亚瑟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?法国人有句名言或许能做些解释:“世界对爱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,对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。”

  悲剧时期的亚瑟,他的生活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结构:过程福转祸,结局以悲惨收尾。悲剧的美感在于既能引起观众的恐惧、哀怜,又不致观众的正义感被击碎。而喜剧呢?喜剧的核心是一个“可笑的对象”,以此激发观众“优越感”的愉悦,重点是戏谑,但“不能引起痛感”。

  可以说,当亚瑟小丑化的时候,他才真正勇敢起来,痛感的消失就是喜剧的诞生。

  从哭着假笑,到笑着看人哭,亚瑟的变化是因为自己与世界关系的重新定义。在他为自己哭的时候,他比世界弱;当他发现全世界都是人渣的时候,他能笑这个世界又蠢又坏,他比世界强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