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野圭吾原著《解忧杂货店》改编电影内地上映口碑不佳 原因何在?

2018-01-03 08:18:18 来源:中国新闻网 作者:滕朝 夏秋子 责任编辑:李煦 字号:T|T

  最近两年,改编自日本IP的影视作品有不少,但成功的却寥寥无几。导演韩杰在接手《解忧杂货店》这个项目时,“内心有一种窃喜感”,因为他看完这部小说时,完全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哲学观、文化观,还有讲故事的方法,“我恰恰是在这几年的导演生涯中,对相应的这部分做了一些储备和研究,相信可以把它拍到最好的状态。”

  《解忧杂货店》的故事充满奇幻色彩,人们只要把自己的烦恼写下来,投递到解忧杂货店卷帘门的投信口,第二天就可以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信。这样一部充满温馨治愈的日本故事,翻拍成中国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,应该就是如何实现本土化改编。从目前上映之后观众的反馈来看,电影的口碑不容乐观,豆瓣评分只有5.4分,截至发稿前,影片上映4天票房1.8亿。问题主要集中在“故事平淡无奇”,“矫揉造作”,“鸡汤味太浓”等方面。新京报采访了导演韩杰与主演之一的董子健,聊下这部电影在本土化改编、演员、场景的选择等方面的创作过程。

  改编原则

  讲一个90年代中国故事

  在接受采访时,主演董子健说:“我读到剧本的时候觉得本土化做得特别好,已经忘了这是个日本故事,更像个中国故事。”对于导演韩杰来说,在拍摄过程中,他始终坚守一个信条:一定要讲一个中国故事,韩杰认为,“原著小说中传递的传统中国儒家的哲学,还有传统佛家的哲学,根基很牢固,不存在太大文化差异,主要的改编无非是年代背景、伦理关系,还有对应的主题发生在中国什么年代。”

  在原著中,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,日本经济快速崛起的时候,“那个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伦理故事、情感故事、道德故事移植到中国来,对应的应该是改革开放产生成效的时候,就是90年代初。”找到了对应的时代背景,韩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人物和故事放置到时代背景中去。原著中共有5个故事,电影只抓取了3个最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故事。第一个故事讲文艺青年追求音乐梦想,上世纪90年代初,正好这时候摇滚在中国开始火起来,各种艺术蓬勃发展,正是理想面临挑战的年代。第二个故事是讲一个老爷爷和一个少年跨越年龄的一段忘年交。在上世纪90年代,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,也开始产生了各种伦理危机、道德危机,处于反叛期的少年对于成人世界有一种误解、反抗。第三个是关于财富的故事,一个年轻女孩,在上世纪90年代,对于如何实现理想,如何获取财富,涉及了关于个人价值观的探讨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