尹晓东:社会需求倒逼儿童艺术创作

2016-01-28 10:52:13 来源:暸望东方 作者:陈莉莉 责任编辑: 字号:T|T
摘要】儿童艺术“走出去”比其他艺术更有意义。一是播撒友谊的种子,儿童是世界的未来,一个外国孩子如果从小看过一场来自中国的精彩演出,就会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,他就会对这个国家抱有美好的感情。

  二是传递中华优秀文化,由于儿童剧不是艺术形式的界定,因此一切艺术形式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。如果在儿童剧中融入一些中国戏曲的元素,就可以增加民族识别度,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艺术传达中国故事、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。

  一个西班牙农场里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记得,小的时候看过一场中国的好戏,里面那些中国元素也会浮现出来。

  我们以后还会加快步伐。这样的交流倒逼我们要多创作些适合“走出去”的剧目。在今后的创作中,我们会有所侧重。

  在文化交流层面,不能老是逆向交流,我们也要把好东西送出去。

 

  直面现实生活的好戏还不多

 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面对国内外不同的演出任务,如何进行改革和创新?

  尹晓东:我们确实进行了很多改革。剧目投入创作前,采取论证制度,用匿名的方式来论证这部戏能不能上演。针对创作人员,剧院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,进行集体观摩。

  这两年,我们几乎把全部在北京演出的国际、国内的好戏都看了。这种学习观摩对创作者来说确实有收获,会把这些收获转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去。我们自己的新剧目上演后,都会组织专家和观众一起开研讨会,孩子、家长和老师都会参与。我们也开通了微博、微信平台,这些网络平台经常能收到各种观后感,孩子们的语言又特别质朴。

  我们曾经收到《宝船》的一篇观后感,它是老舍唯一一部儿童剧作品。观后感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:优秀的儿童剧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?是美,是感动,是善恶的分辨等等,很长的一篇。这样的回馈让我们感到特别满足,感觉所有付出都值得。

  从演出方面,我们实施优秀剧目轮换上演制,不希望像狗熊掰棒子,排一部戏,过不久就扔掉。现在有30多部可以随时都能拿出来上演的剧目。

  在创作方面,坚持中国经典、外国经典、现实题材三者并举。但现实题材的创作还是弱项,直面现实生活的好戏还不多,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幻题材更少。

  现在我们的票房收入主要还是靠经典剧目。每当演出淡季时,上座率有点低,我们就拿出这些戏,上座率马上就变得很好。

 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压力,经典是必需的,但也不能缺乏现实题材。但儿童现实题材的戏,创作难度很大。看戏的是儿童,但是写戏的是成年人。你认为是贴近了孩子的生活,但他们会觉得你很“幼稚”。

  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实践看,国有院团进行市场运作的劣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?


 尹晓东:艺术品是特殊商品,儿童艺术品更为特殊。我不赞成儿童剧过度市场化。中国儿艺的演出一直保持低价位,而且每年要举办不少于50场纯公益性演出。因为儿童剧首先要承担的是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。

  社会责任体现在要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,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文化责任表现在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,达到艺术普及的目的。但是,这一切都要通过演出来实现,因而运用多种手段,不断地扩大宣传和演出营销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工作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