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著名小剧场蓬蒿的存亡时刻

2016-01-28 13:54:14 来源:暸望东方 作者:陈莉莉 责任编辑: 字号:T|T
摘要】蓬蒿剧场就在南锣鼓巷附近的东棉花胡同,四个白色字体嵌在正方形的蓝色铁皮上,与房屋几乎等高。   黑色T恤上印着白色的“有”或者“冇”,年轻的面孔们正在彩排。这是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2012级《戏剧构作》课集体项目

  但是开业至今,每年最低30万元、最高50万元的票房收入一直没什么变化,“这是蓬蒿剧场唯一的收入。”王翔说,因为不走商业路线,“每年需要补贴70万元”。

  蓬蒿剧场80%的剧目不需要交付场租。或采用场制合一形式,由剧场投资、出品;或采取剧组制作、剧场监制,然后对票房分账。

  这70万元补贴来自王翔的三个牙科诊所,“我有两个诊所在西城区,一个在海淀区。一年流水有200多万元,利润全部补到了蓬蒿剧场。”王翔说,“这倒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生。”

  蓬蒿剧场的邻居、北京圆恩空间执行长刘文华对本刊记者说:“很多人说蓬蒿剧场是北京的骄傲,我却认为是一种‘羞辱’。70万元,不过是700个人每人拿出1000元、7000个人每人拿出100元。现在却要王翔独自支撑。”

  前些年,因为牙医们联合抗议,王翔才舍得拿出60多万元,为诊所添置了一台新机器。

 

  区政府出手

  2010年,时任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工委主任的李铁生找到王翔,提出想做一个吸引游客、提升旅游品质以及精神生活品位的活动。第一届“北京·南锣鼓巷戏剧节”当年举办。

  这一年,作为主办方的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支持了10万元。2011年是80万元、2012年120万元、2013年150元,2014年原本预算180万元。

  “区政府看到了戏剧节的效应。除了孟京辉的青年戏剧节外,南锣鼓巷的戏剧节可以说是中国第二大戏剧节,有那么多国际舞台剧组织都来参加。”王翔说。

  不过,2014年区政府缩减开支,投入猛降至50万元,这时距戏剧节开始只有两个月。而不远处的民间剧场木马剧场也搬离北京,让王翔顿生“孤单无助”之感。

  老一辈艺术家蓝天野、王育生、朱琳、童道明、罗锦鳞等联合发起了《支持第五届“北京·南锣鼓巷戏剧节”倡议书》,王翔也发起了“众筹”。前者因蓬蒿剧场的“企业”性质,不能接受捐赠;后者收效并不显著,一共筹得60万元。

  为了让戏剧节如期举办,王翔准备卖掉翠微路附近的房子。结果接到新东方英语学校副校长徐小平的电话,徐小平拿出了70万元。

  赞助人的感谢名单中,除了徐小平,还有一些老艺术家和王翔牙科诊所的同行。

  “今年的戏剧节,因为资金不够,原本不可能举办。但东城区政府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,把剧场的一部分改为图书馆,同时租场地供街道退休人员跳舞,一年补偿租金45.5万元,租了5年。”王翔说,“一个区级政府能做到这样,真难为他们了。”

 

  2000万元的可能性

  虽然租房合同签到2016年8月,但房东想在2015年底就结束合同。这处院子市场评估价3000万元,王翔衡量了自己能动用的全部个人资产,“只有1000万元”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