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著名小剧场蓬蒿的存亡时刻

2016-01-28 13:54:14 来源:暸望东方 作者:陈莉莉 责任编辑: 字号:T|T
摘要】蓬蒿剧场就在南锣鼓巷附近的东棉花胡同,四个白色字体嵌在正方形的蓝色铁皮上,与房屋几乎等高。   黑色T恤上印着白色的“有”或者“冇”,年轻的面孔们正在彩排。这是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2012级《戏剧构作》课集体项目


最近5年里,每逢夏天,南锣鼓巷都会有一个戏剧节。主办者和出资人是王翔——蓬蒿剧场创办人。

  蓬蒿剧场就在南锣鼓巷附近的东棉花胡同,四个白色字体嵌在正方形的蓝色铁皮上,与房屋几乎等高。

  黑色T恤上印着白色的“有”或者“冇”,年轻的面孔们正在彩排。这是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2012级《戏剧构作》课集体项目。

  前一天,这里上演了中国、以色列合作的《雪夜》。端木蕻良的这部小说,首次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
  上午王翔是牙科诊所的医生,下午跑到东城区当起了场主。晚上8点多,在别人的提醒下,他意识到自己还没吃晚饭,但要“赶紧去申请北京市文化局的一笔几十万元的项目基金”。

  之所以被定义为小剧场,主要看座位数——通常300座以下,而小中之小、座位数少于100的,又称为黑匣子剧场。

  德国柏林世界艺术文化中心原艺术总监柯汉思曾评价说:“蓬蒿剧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一些大剧院和大剧团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剧场?如果到了蓬蒿就明白了。”

  可眼前,剧场租约即将到期,2000万元的资金缺口还没着落。

 

  70万元支撑的有意思人生

  1985年的一部话剧作品《和氏璧》,让牙医王翔被戏剧的魅力感染。他认为“戏剧是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以及能力”,与电影不一样,“人与人之间需要面对面的相遇”。

  结果一直到2008年,在北京奥运会的氛围之下,他终于签约了东棉花胡同35号一个6户人家的四合院。

  周围遍布首都剧场、国家话剧院实验剧场、中戏逸夫剧场、中戏黑匣子小剧场、中戏北剧场等剧场。“作为城市的中心空间,要有自己的文化。”王翔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
  那时北京最热门的三个小剧场是人艺实验剧场、东方先锋剧场、朝阳9个剧场,都有国营色彩。

  用120万元个人资金进行保护性改造之后,蓬蒿剧场正式建成。

  四合院前后共400多平方米、110个座位,主要空间分为剧场、咖啡馆。重头是戏剧演出,咖啡馆用于举办沙龙、研讨会等。

  注册时他曾想成为民营非营利组织,“但是对于戏剧类文化组织没有这样的细分”,蓬蒿剧场只能是“企业”性质。

  7年过去后,房租从当初每年的24万元,经过30万元、60万元,涨到了93万元,还有每年作品制作费四五十万元,10多个员工的薪酬三四十万元,水电及办公成本二三十万元等。

相关推荐


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
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
ID:chxk365
返回顶部